歷史上流傳了很多關於曹操的故事,其中有真故事也有假新聞。那麼有哪些故事是假的呢?曹操的歷史形象又是如何演變的呢?曹操在很多朝代(南宋,東晉)受到人們的非議,那麼為什麼在有的朝代對曹操的評價會如此之低呢?我們將從這一集開始以曹操的視角來看看三國的人物畫卷。
曹操的人物形象非常複雜,有人罵他,有人喜歡他,講三國的故事一定要先把曹操說清楚。我們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件事情,曹操他的歷史形像是怎麼形成的?有哪些曹操的故事是不真實的?
說道三國,就不得不提《三國演義》,《三國演義》全稱叫做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,就是取材於《三國志》的講史小說。 《三國志》是陳壽所創作的一本正史,陳壽本來就是蜀國人,劉禪是他的君主,姜維是他的上司。後來蜀國滅亡後陳壽來到晉朝做官。陳壽最先完成的是《諸葛亮集》,受到大臣和皇帝的稱讚。然後又受命創作《三國志》,陳壽完成《三國志》以後受到很高的評價。當時有一個大才子夏侯湛也在寫歷史,夏侯湛看了陳壽的《三國志》之後嘆服不已,覺得自己寫的和陳壽完全沒辦法相比,就把自己寫的歷史全給扔了。陳壽所著《三國志》是一部非常嚴謹,忠於事實,受到後世非常高評價的作品。
當然我們說《三國志》好,並不代表著《三國演義》不好。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常傑出的著作。三國演義的文學性非常之高,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婦孺皆知,說道周瑜,大家都覺得周瑜心胸狹窄,老想著害我們神機妙算的諸葛亮,這都是三國演義的功勞。而在《三國志》中,周瑜是什麼形象? “性度恢弘”,就是性格特別大氣,程普評價周瑜,說“與周公瑾交,如飲醇醪,不覺自醉。”和周瑜交往,就像喝醉了酒一樣舒心愉悅。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,讓人如沐春風的一個人。
所以我們看《三國志》和《三國演義》中的人物形像是不一樣的。其實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兩個形象,一個是正史形象,就是在歷史記載中,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另一個是民間形象,就是在民間流傳的小說戲劇中表現的怎麼樣的一個人,民間形象因為經過大量的藝術加工和再創作,所以經常會和正史形像不一樣。然而無論正史形像還是民間形象,都無法完整的還原一個人歷史上真實的形象。我們只能說,正史形象往往比民間形象更接近於真實的那個歷史人物。
我們很多觀眾都是從《三國演義》開始了解三國歷史的,我也不例外。 《三國演義》中曹操的形像是什麼樣的?曹操陰險狡詐,詭計多端。 《三國演義》成書於明朝,從三國到明朝中間有超過1000年的時間。我們現在說曹操的歷史形像是什麼樣的,這個歷史形象它不是一蹴而就,朝夕而成的,它需要一個過程,曹操的形像是在1000多年的傳承中不斷的演化,從一個作品到一個作品,從一個故事到另一個故事,最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的一個曹操的形象。我們今天就要追本溯源,剖開歷史,在歷史的蛛絲馬跡中看看曹操的歷史形像是如何形成的。
在曹操死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一些知識分子不喜歡曹操,甚至是很厭惡曹操。有這麼幾個原因。第一點,一些人以蜀漢為正統,認為曹操篡漢,而對曹操進行攻擊。第二點,曹操統一北方,一生樹敵很多,也因為各種原因殺了一些人,比如孔融,比如崔琰,比如華佗,給別人留下了口實。所以有些人很不喜歡,甚至是厭惡曹操。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曹操身為宦官之後。宦官曾經在漢朝末年的黨錮之禍中迫害了很多士人,禍害了國家,所以在整個三國時期甚至是在魏晉南北朝,很多士人都非常厭惡宦官。而曹操他爺爺曹嵩偏偏就是一個大宦官,所以很多人以此來攻擊曹操,就說了,“宦官不是什麼好東西,所以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也必然不是什麼好東西”。官渡之戰前夕陳琳曾替袁紹寫了一篇《討曹檄文》,這篇文章陳琳把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,可以說是文采飛揚,吐沫星子橫飛,隔著紙你都能感覺到吐沫星子噴你一臉。陳琳罵曹操“操贅閹遺醜,本無懿德”。翻譯成文明的話就是說曹操祖上是被太監領養的,長的醜還沒有一點美好的品德。這個話說的是非常難聽的。當然曹操這個人度量是很大的,後來官渡之戰之後,陳琳投降曹操,曹操對陳琳說,“哎呀,你看你寫的檄文罵的那麼難聽,罵我一個人就行了,幹嘛罵我祖宗呢?”陳琳馬上賠不是,曹操也是不計前嫌,重用陳琳。曹操後來的很多公文檄文都是陳琳寫的,後來曹操打孫權,陳琳又替曹操寫了一篇討孫權檄文,在這片檄文中把曹操誇了一番,把孫權又罵了一個狗血淋頭,這筆帳算是扯平了。
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歷史上很多人不喜歡曹操,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就流傳了一些關於曹操不實的故事。我們今天就沿著時間線,看看曹操的形像是怎麼形成的。
三國之後是西晉,東晉,和南北朝,這段時期對曹操的歷史形像有著巨大的影響。三國時期,出現了一部小說《曹瞞傳》這部小說有著很多曹操負面的故事,但是這些故事不是真實的。我們今天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。 《曹瞞傳》記載了,曹操小的時候喜歡四處遊蕩,曹操的叔父就看不下去了,就好幾次跟曹操他爹曹嵩告狀,讓曹嵩好好管教管教曹操。曹操知道了就特別討厭這個叔父。有一次,曹操在路上見到叔父,假裝嘴一歪,臉一斜,叔父看到了覺得很奇怪,很關心曹操,問曹操怎麼了,曹操回答道,“我中風了。”叔父一看這還得了,趕快去找曹操他爹,說你快去看看你這兒子吧,都中風了。曹嵩嚇了一跳,趕緊找曹操,見到曹操的時候曹操非常正常,曹嵩就奇怪了,“你叔父說你中風了,怎麼沒看出來啊。”曹操說了,“嗨,我根本沒中風,是我這個叔父不喜歡我,給我造謠。”從此這個叔父說的話曹嵩再也不聽了。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世很多人認為曹操奸詐的佐證。但是這個故事啊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,什麼呢?
曹操沒有叔父。什麼是叔父呢?就是爸爸的兄弟。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伯仲叔季,伯就是老大,仲是老二,叔是老三,也會指中間的孩子,而季則是老四或者老小。父親的長兄稱之為伯父,老二稱之為仲父,老三稱之為叔父,到了後世,父親的哥哥稱之為伯父,父親的弟弟稱之為叔父。但是曹操他爹曹嵩是曹騰收養的,曹操他爹沒有兄弟姐妹,那麼曹操哪裡來的伯父呢?這個伯父只能是無中生有,別人編造出來的。我們之前講過了,《曹瞞傳》是三國時期吳國人編寫的小說,是不講究事實的。按照現在的說法,屬於fake news,假新聞。
三國之後是西晉時期,正史中對曹操的評價還是比較中立客觀的。陳壽的《三國志》和司馬彪的《續漢書》就是成書於西晉初期,兩個人對曹操評價都很高。 《三國志》是這麼評價曹操的,曹操“可謂非常之人,超世之傑矣”,曹操不是一般人,是超越世人的英傑。這個評價是非常公允的。大家知道火燒連營的主角東吳大都督陸遜,陸遜的孫子陸機在《吊魏武帝文》說曹操“摧群雄而電擊,舉勁敵其如遺,威先天而蓋世,力蕩海而拔山。”就是誇讚曹操是蓋世英雄。可見,在西晉時期,由於少了後世的偏見,即使是像曹操的敵人司馬氏或者吳國的後人陸機,都對曹操的人格和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。
但是到了東晉,情況突然就不同了,當時的中國北方,被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佔據著。而東晉定都南京,只控制了中國的南方地區。和劉備的蜀漢一樣都屬於偏安一隅,。東晉之於西晉就像蜀漢之於東漢。所以在東晉,因為境遇相似,很多的士人對劉備蜀漢產生了同情心,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奉蜀漢為正統。史學家習鑿齒就大力倡導曹操篡逆之說。習鑿齒建議東晉的皇帝應該繼承漢朝的衣缽而不是曹魏的,曹魏雖然受漢朝禪讓,但其實是篡逆。同一時期很多的史學家也因此對曹操偏見很大。
而到了南北朝時期,中國南北方對峙,中國的北方由各個少數民族輪流建立王朝,最後中國北方被鮮卑拓跋氏統一,建立的王朝就是北魏。北魏奉曹魏為正統,那麼南朝的這些漢族的朝代就以蜀漢為正統,更加有理由去詆毀曹操了。在南朝,出現了三部著作。第一個是裴松之所寫的《三國志注》,裴松之把當時大量的史料記錄在自己的注中,這成為後世研究三國歷史的重要材料。第二個是范曄所寫的《後漢書》,范曄寫《後漢書》的時候距離三國已經有200年的時間了,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八家《後漢書》,各家之言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。范曄根本不可能知道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,所以范曄能做的就是查找之前寫的史料,看看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,自己在綜合前人的資料來撰寫歷史。第三個是劉義慶編纂的《世說新語》,世說新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筆記小說,作為小說,世說新語對素材的選取就更不講究了,裡面將大量民間的傳聞文學化,曹操夢中殺人的故事就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在《世說新語》中。書中這樣寫的:曹操跟身邊的人說,“我睡著了你們千萬不要接近我,靠近我我就會不自覺的殺你。”後來曹操假裝睡覺,一個侍從看到曹操被子掉了,就靠過來要把被子蓋在曹操身上,誰想到曹操一下跳起來拔出刀來就把人殺了。從此沒有人敢靠近曹操。
這個故事把曹操的狡詐和狠毒表現的淋漓盡致,但是這個故事不是出自於正史,甚至也不是出自於野史,而是出自於一部小說。不僅如此,這本小說是在曹操死後200多年才創作的,之前從來沒有記錄曹操好夢中殺人的故事,那麼這個故事劉義慶是怎麼知道的呢?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故事其實是作者杜撰出來,或者拿坊間的流言加工得來。夢中殺人的故事後來被加入到《三國演義》中去,現在成了曹操梟雄形象的寫照,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。
我們再講一個世說新語的故事,袁紹有個兒媳婦叫甄姬,生的是國色天香,美麗動人。世說新語說曹操和曹丕早就听說了甄姬的美貌,在攻破
之後,曹操急急忙忙下令召見甄姬,這時手下人說了,“已經被您兒子曹丕搶占了先機。”曹操一聽非常失望,一拍大腿說道,“唉,我打鄴城就是為了甄姬啊。”這個故事用四個字來形容,就是“無中生有”。歷史上根本沒發生過。歷史記載這個事情有兩個版本,大同小異。第一個版本記錄在魏略中,是說攻占鄴城之後,曹丕來到袁紹家裡,袁紹的夫人劉夫人把自己雙手綁了起來,甄姬因為害怕,就把頭埋在劉夫人腿上。曹丕進來以後就說了,哎呀,劉夫人你幹嘛把自己綁起來啊,這位姑娘你也把頭抬起來吧。這甄姬一抬頭,曹丕就驚呆了,甄姬長得是太漂亮了,之後曹操聽說了這件事,就為曹丕迎娶了甄姬。第二個版本是說,曹丕來到袁紹家裡,甄姬披頭散發,哭哭啼啼,躲在劉夫人後面,曹丕就問了,是誰躲在劉夫人後面啊。劉夫人答道,是我家兒媳婦。曹丕就讓甄姬出來,替甄姬擦拭面龐,扶起髮髻,曹丕立馬驚呆了,之後曹操就為曹丕迎娶了甄姬。所以我們看,世說新語為了塑造曹操梟雄的形象捏造出來虛構的故事,而後人就以為這些故事是真的,對曹操加以攻擊,其實是冤枉了曹操。
南北朝之後是隋唐兩宋。這個時期曹操的正史形像出現了改觀,很多人對曹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。唐太宗李世民討伐高麗途中,親自寫了一篇《祭魏太祖文》,唐太宗認為曹操英明神武,在國家危難的關頭,匡扶天下,成為國家棟樑,功勞比過去的人都大。而到了北宋,《資治通鑑》的作者,著名史學家司馬光認為曹操知人善用,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。和敵人對戰,從容自若。而在決勝的時刻,氣勢磅礴。賞罰分明,性格簡潔。我個人是非常認同司馬光對曹操評價的。
然而到了南宋,情況又不一樣了,北方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金國。南宋也是一個偏安一隅的王朝,和蜀漢一樣也是要北伐才能光復國土,蜀漢多次北伐,而南宋也多次北伐。所以在這個時期,人們對同樣偏安一隅的蜀漢更有同情心。這個時候,中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寫了《資治通鑑綱目》,《通鑑綱目》是本於北宋司馬光所寫的《資治通鑑》,對其加以註釋和評論。在這其中,朱熹對司馬光讚揚曹操的說法大加批評,將蜀漢奉為正統和認為曹魏篡漢。由於朱熹在宋朝之後的歷史地位,朱熹對曹操批評的態度影響了非常多的人。南宋著名的詞人陸游也曾說過:“邦命中興漢,天心大討曹”。陸游直接將北伐的金國比作大曹,把南宋比作蜀漢。可見當時人們心中對曹操的偏見。
而在同一時期,曹操的民間形象並沒有什麼變化,依然保持著南北朝時期的負面形象。蘇軾的《東坡志林》記載:人們聽到曹操敗了,喜聞樂見,而聽到劉備敗了,痛哭流涕,可見到了宋朝,民間對曹操是沒有什麼好感的。
所以到了明朝,羅貫中開始寫三國演義的時候,無論正史還是民間形象,曹操都是一個奸雄的樣子。而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只不過是承傳了曹操1000多年中的歷史形象而已。《三國演義》是一部文學性甚至歷史性非常高的一部作品,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的時候把三國時期的所有正史,民間故事,甚至戲劇都作為自己創作的參考。我們說三國演義七分歷史,三分虛構。就算是這三分虛構,也不是羅貫中自己編出來的,而是羅貫中採用了之前的民間的流言。比如,曹操夢中殺人和甄姬的故事就出自《世說新語》。以上所說的這些並不是真實的歷史,都是在三國兩百多年後才出現在野史或者小說中的留言。由於三國演義的普及程度,使得曹操的形像在近代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了。到了這個時候,曹操的形象就被釘在了奸雄的板子上,成了人們心中板上釘釘的事了。
我們回朔歷史,就會發現在中國統一而興盛的王朝,大家對曹操的評價往往都很正面,比如西晉,唐和北宋,而在戰亂的王朝,比如東晉南北朝和南宋,人們往往給予曹操負面的評價。這又是因為什麼呢?在動亂的王朝,人們更多的是用感情在看待曹操。我們知道東晉南朝和南宋控制的都是中國南方地區,北方的廣大地區都在少數民族控制下,這些朝代都有多次北伐。東晉桓溫,祖狄都曾經北伐,南朝很多皇帝(宋武帝劉裕,宋文帝劉義隆,梁武帝)也曾經北伐,南宋岳飛也要北伐,這個時候,大家更多的產生了一種光復國土的愛國主義感情,這種愛國主義的感情更容易和劉備的蜀漢產生聯繫。我們知道劉備和“曹賊”誓不兩立,諸葛亮多次北伐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,姜維也多次北伐。蜀漢北伐光復國土,和岳飛北伐光復大宋,謝安桓溫北伐光復大晉,形式上是類似的,感情上也是一致的。因為這種收復故土的愛國情懷,因為彼此處境的相似,人們更容易同情劉備,那麼劉備的對立面曹操自然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。這就是陸游為什麼在“邦命中興漢,天心大討曹”將金國比作曹操,而蜀漢比作南宋的原因。
既然歷史上曹操的形像有著很多不實的傳聞,那麼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?
請看下集《性情中人》。
話三國鼎立,論天下英雄
歡迎訂閱 👉 bit.ly/3-Kingdoms
Comments